讓高端材料進入尋常百姓家!核化學專家來柯橋“轉型”當“布匠”
抗菌抗病毒材料,一聽到這個名詞,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醫院、科研院所、航天航空等“高大上”的領域。但殊不知,抗菌抗病毒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用最簡單的手段達到最高效的防護,來保護自己和家人不受細菌和病毒的侵擾。今年6月,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李畢忠教授團隊來到了紡織之都——柯橋,專注于研究將高科技的抗菌抗病毒材料“植”入人們穿著服裝的面料和使用物品的材料上,使這項高端的技術變得更“親民”。
核化學專家“轉型”
走進北京崇高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紹興研發轉化基地——紹興崇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的眼光就被產品陳列室內擺放的透明小瓶子吸引了,瓶子里裝的是各種形狀的顆粒,還有些液體。“你可別小看瓶子里裝的‘小玩意’,它們可都具有‘大功效’。”公司創始人李畢忠教授指著這些瓶子告訴記者,瓶子里面顆粒狀的是切片,液體是助劑。“用這些切片作為原料或者在生產過程中添加這些助劑制成紡織面料,抗菌、抗病毒率均達到99%以上,且多次洗滌后,效果依舊顯著。”
而事實上,一開始李畢忠學習和從事的是“核化學”專業,與抗菌抗病毒材料結緣,得從1994年說起。當時,李畢忠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赴日本工作學習,并在那里首次接觸到了抗菌材料。“在這之前的普遍認知中,抗菌材料要靠化學合成,而且都是用在農業、醫藥等非民用領域,安全性和持久性都不佳。”李畢忠說。
抗菌材料進入民用領域。李畢忠看到了這項技術廣闊的發展前景,1996年回國后,在領導和旁人的質疑聲中,他毅然決然開始抗菌材料的研發。
抗菌材料升入太空
眾所周知,銀是一種具有天然抗菌、防腐作用的金屬材料。在日本的時候,李畢忠受到了啟發,可以通過改變銀的分子結構,再將其添加到其他材料中,使這種材料也具備抗菌性。
通過不斷的嘗試和研究,李畢忠和他的團隊成功將銀做成了“微米”級別,并于海爾集團合作研發抗菌塑料和抗菌家電。“這是抗菌材料首次出現在民用領域。”李畢忠自豪地說,而他也因此成為了我國抗菌塑料領域研究和產業化的開創者和帶頭人。
2000年,全球掀起了一股納米科技的熱潮,李畢忠和他的團隊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成功研發了比“微米銀”更小的“納米銀”,并獲得了中國發明專利。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發射升空,就用到了“納米銀”對飛船進行環境治理。“這是‘納米銀’的抗菌性接受的最為嚴格的一次檢驗。因為,地球上的細菌如果隨航天飛船進入太空,很可能變異成‘超級細菌’。所以,必須確保萬無一失,防止地球上的細菌進入太空。”李畢忠解釋道。
從抗菌領域邁入抗病毒領域
2003年,“SARS”疫情席卷全球,這讓李畢忠又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研發具有抗病毒功效的材料。此時,一個有著同樣理念的加拿大研發團隊找到了李畢忠,雙方一拍即合,正式開展跨國合作。然而,當時國際上,抗病毒材料領域還處于空白階段,毫無經驗可以借鑒。“那段時間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失敗成了常態,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沒有想過放棄。”李畢忠堅定地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一款涂抹式的納米復合抗病毒材料研發成功,并在10年間不斷進行完善。“用在口罩和防護服上后,可以在5—15秒內把接觸到的甲流病毒、腺病毒、禽流感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耐久腸球菌等常見菌滅活。”李畢忠介紹。
抗菌抗病毒材料一定要走進千家萬戶!今年6月,帶著這個研發初衷,李畢忠以“雙創人才”的身份來到了柯橋,因為,他覺得,用在人們每天都要穿著的衣服上,就是抗菌抗病毒材料走進千家萬戶最好的途徑,而全球規模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柯橋,就是開展這項工作的最佳選擇。
來到柯橋不到半年,李畢忠團隊已經跟百思、波司登、恒美、梅盛等紡織面料企業開展合作,一款款具備抗菌抗病毒功效的紡織面料已經或者即將“面世”。“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不久的將來,抗菌抗病毒材料能成為紡織產業升級的“工業芯片”,真正走進家家戶戶。”李畢忠說。